宗镜录-凯发官网入口
答。大约有三境。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性境不随心者。性境者。性是实义。即实根尘四大。及实定果色等相分境。言不随心者。为此根尘等相分。皆自有实种生。不随能缘见分种生故。独影唯从见者。影为影像。是相分异名。为此假相分。无种为伴。但独自有。故名独影。即空华兔角。过去未来。诸假影像法。是此但从。能缘见分变生。与见分同种。故名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者。即相分。一半与本质同一种生。一半与见分同一种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缘见分。本即所缘本质。言性种等随应者。随应。是不定义。谓于三境中名随所应。有性。种。界系。三科。异熟等。差别不定。又广释云。性境者。为有体实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识。及第八心王。并现量第六识所缘诸实色。得境之自相。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智缘真如时。亦是性境。以无分别任运转故。言不随心者。都有五种不随。一性不随者。其能缘见分。通三性。所缘相分境。唯无记性。即不随能缘见分通三性。二种不随者。即见分从自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见分心种生故。名种不随。三界系不随者。如明了意识缘香味境时。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系。不随明了意识通上界系。又如欲界第八缘种子境时。其能缘第八唯欲界系。所缘种子。便通三界。即六八二识。有界系不随。四三科不随者。且五蕴不随者。即如五识见分。是识种收。五尘相分。即色蕴摄。是蕴科不随。十二处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意处收。五尘相分。五境处摄。是处科不随。十八界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五识界收。五尘相分。五境界摄。此是三科不随。五异熟不随者。即如第八见分。是异熟性。所缘五尘相分。非异熟性。名异熟不随。独影境者。谓相分与见分同种生。名独影唯从见。即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过未。及变影缘无为。并缘地界法。或缘假定果。极迥极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从见分变生。自无其种。名为从见。独影有二种。一者无质独影。即第六缘空华兔角。及过未等所变相分。是。其相分。与第六见分同种生。无空华等质。二者有质独影。即第六识缘五根种现。是皆托质而起故。其相分。亦与见分同种而生。亦名独影境。三带质者。即心缘心是。如第七缘第八见分境时。其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从本质生者。即无覆性。从能缘见分生者。即有覆性。以两头摄不定。故名通情本。质即第七能缘见分。本即第八所缘见分。又四句分别。一唯别种。非同种。即性境。二唯同种。非别种。即独影境。三俱句。即带质境。四俱非。即本智缘如。以真如不从见分种生故。名非同种。又真如当体是无为。但因证显得。非生因所生法故。名非别种。性种说随应者。性即性境。种谓种类。谓于三境中。各有种类不同。今皆须随应而说。又约八识分别者。前五转识。一切时中皆唯性境。不简互用不互用。二种变中。唯因缘变。又与五根同种故。第六意识有四类。一明了意识。亦通三境。与五同缘实五尘。初率尔心中是性境。若以后念缘五尘上方圆长短等假色。即有质独影。亦名似带质境。二散位独头意识。亦通三境。多是独影。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若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时。是带质境。若缘自身五根。及缘他人心心所。是独影境。亦名似带质境。又独头意识。初刹那缘五尘。少分缘实色。亦名性境。三定中意识。亦通三境。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是独影境。又能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故。是带质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识。缘五尘故。即是性境。四梦中意识。唯是独影境。第七识唯带质境。第八识。其心王唯性境。因缘变故。相应作意等五心所。是似带质真独影境。
问。三境以何为体。
答。初性境。用实五尘为体。具八法成故。八法者。即四大。地水火风。四微。色香味触等。约有为说。若能缘有漏位中。除第七识。余七皆用自心心所为体。第二独影境。将第六识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能缘即自心心所为体。第三带质。即变起中间假相分为体。若能缘有漏位中。唯六七二识心心所为体。又成唯识论枢要志云。真色真心。俱是所缘。所变相分俱名性境。或能缘心。而非妄执分别构画。名为真心。真心缘彼真色等境。所变相分。方名性境。若心缘心所变。相分。相分无实。但带质故。性者。体也。体性是实。名为性境。独影者。独者。单也。单有影像。而无本质。故相名独。如缘龟毛石女等相。或虽有质相分。不能熏彼质种。望质无能。但有假影。亦名为独。如分别心缘无为相。及第八识心所相及。余准此知。带质之境者。质者。周易云。形体也。带者。说文谓之绅也。绅也谓束。又方言云。带谓行也。今云带质。义通二也。若依说文。谓即挟带逼附之义。如绅束也。若依方言。影仗质生。如因其路。行义方有。然此相分。虽有能熏自及质种。然无实用。如缘心相。相分之心。无虑用故。通情本者。情谓见分。本谓质也。显所变相。随见随质。以判种性。二义不定。又境有二。一众生遍计所执情境。心外见法。名之曰境。二诸圣自在德用智境。以从心现故。成其妙用智境。又二。一分剂境。广大无边故。二所知境。唯佛能尽故。又有二种。一是心境。唯心现故。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常含一味故。二是境界之境。谓心境无碍。隐显同时。体用相成。理事齐现。
问。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云何又说心说境。
答。前已广明。何须重执。一心四分。理教无差。有境有心。方成唯识。如心缘境时。必有相分故。如镜照面时。有面影像也。量云。心缘境是有法。心上必带境之影像。宗因云。心对外质。同喻如镜照面时。
问。智境各一。何分多种。
答。智因境分。有真俗之异。境从智立。标凡圣之殊。约用似多。究体元一。
如起信钞问云。境智为一为异。
答云。智体无二。境亦无二。智无二者。只是一智。义用有殊。约知真处。名为真智。约知俗处。名为俗智。境无二者。谓色即是空为真境。空即是色为俗境。由是证真时必达俗。达俗时必证真。了俗无性。即是真空。岂有前后耶。况无心外之境。何有境外之心。是即心境浑融。为一法界。
问。一心二谛。理事非虚。证理性而成真。审事实而为俗。皆具极成之义。不坏二谛之门。大小二乘。同共建立。如何是极成之义。
答。所成决定不可移易。随真随俗。各有道理。瑜伽论云。一有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世间极成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惯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乃至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者。依止现比。及至校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问。离识有色。文义俱虚。心外无尘。教理同证。其奈名言熏习。世见坚牢。若不微细剖陈。难圆正信。只如外色。若粗若细。云何推检。知其本空。了了分明。成就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