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凯发官网入口
答。变谓识体转似二分。释云。论明诸识体。即自证分。转似相见二分而生。此说识体。是依他性。转似相见二外。非无。亦依他起。依此二分。执实二取。圣说为无。非无依他中无此二分。论说唯二依他性故。此缘真智。缘于真如。无相分故。余皆有相。不尔。如何名他心智。后得智等。不外取故。许有相见二体性故。说相见种。或同或异。若同种者。即一识体。转似二分相用而生。如一蜗牛。变生二角。此说影像相见。离体。更无别性。是识用故。若言相见各别种者。见是自体。义用分之故。离识更无别种。即一识体。转似见分别用而生。识为所依。转相分种似相而起。以作用别。性各不同故。相别种生。于理为胜。故言识体转似二分。此依他起非有似有。实非二分。似计所执二分见相。故立似名。相别有种。何名识变。不离识故。内识变时。相方生故。此显能变相见二分。用体别有。何故。又说识似二分生。论说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若无自证。二定不生。如无头时。角定非有。及无镜时。面影不起。皆于识上现相貌故。故说二分依识体生。又非唯相见二分。依识体生。乃至凡圣之身。净秽之土。皆从识现。如弥勒菩萨云。日月灯明如来。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是以十方法界净秽国土。皆是我心中变出。总是我屋宅。真妄随心。巧拙由智。对大菩萨。阐彼净方。逗劣众生。现斯秽土。十方如来。皆是我心中流出者。古释云。如海上沤。各各不同时。由差别心观。即有彼此。但水体是一。即知一佛出现时。即一切佛土现。离自他相故。但众生有处。十方如来为种种身而助化之。非但如来含于一义。一切众生亦是我流出。
问。转变。变现。其义同别。
答。古释云。有唯转变。非变现者。转变之言。通于种现。现能熏种。种能生种。种生现行。皆名转变。变现之言。唯现心等。能起见相。名之为变。不通于种相分色等。
问。第八本识与所生果。为复是一是异。
答。非一非异。论云。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释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应如是不一不异。本识望种。于出体中。摄相归性。故皆无记。种从现行。望于本识。相用别论。故通三性。若即是一。不可说为有因果法。有体有法。若一向异。应谷麦等能生豆等。以许因果一向异故。不尔。法灭应方有用。以许体用一向异故。用体相似。气势必同。因果相似。功能状貌可相随顺。非一向异。
问。阿赖耶识。与几心所相应。
答。识论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一触者。论云。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释云。以此五种。体是遍行心所摄故。决定相应。虽复不增。亦不可减。定俱生灭。名遍行故。触。谓三和者。即根境识。体异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为随顺。根。可为依。境。可为取。识三所生。可依于根而取于境。此三之上。皆有顺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为变异。分别之用。是触功能。谓触之上。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功能。说名分别。分别。即是领似异名。如子似父。名分别父。
问。何故三和。唯根独胜。
答。一由主故。有殊胜能。名之为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故。三由遍故。不唯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续故。常相续有。境识不尔故。境体虽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阙二义。不名为胜。心虽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在故。非遍也。偏阙一义。故非胜。境识皆不续。识。有境生故。俱阙续义。非得胜名。唯根独胜。
问。触自性。是实是假。
答。此触数。定是实有。四食性故。二作意者。论云。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别心为业。释云。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三受者。论云。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四想者。论云。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剂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释云。此中安立。取像异名。谓此是青非青等。作分剂而取其相。名为安立。由此取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类众多。故名种种。五思者。论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五段是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逆顺境相。微细一类。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应。释曰。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者。由四等故。说名相应。谓事等。处等。时等。所依等。今约见分为行相。影像相分为所缘。自体。名事。等者。相似义。体各唯一。境相相似。故所缘事。皆名为等。以触等五相。托本识相生。所缘既相似。故名为等。唯识为宗。不约本质名为所缘。亦非影像名为行相。时谓刹那定同一世。依谓根俱无有间。唯与舍受相应者。此有五义。一极不明了。是舍受相。若苦乐受。必明了故。受。总有五。一忧。二喜。三苦。四乐。五舍。此中忧喜入苦乐中。依三受门分别。不言忧喜。二不能分别顺违境相。取中容境。是舍受相。若是余受。取违顺境故。三由微细。若是余受。行相必粗。四由一类。若是余受。必是易脱。此行相定。故成一类。五相续而转。若是余受。必有间断。此恒相续。故唯舍受。若能分别违顺境相。非真异熟。异熟者。取境定故。若粗动者。如余心。非异熟主。显行相难知。异余识也。由此五义。必其有故。便能受熏持种相续。又解。此识极不明了。曾无慧念。慧念行相。极明了故。不能分别违顺境相。显唯舍受。非苦乐俱。及简不与善染等。并相续而转。显无有欲。今有希望。方有欲起。此相续故。无有欲也。由此五义。第二义正显唯舍受所由。所余四义。因简别境等故。唯与舍受俱。
问。此识既与舍受相应。如何亦是恶业异熟。
答。论云。舍受不违善恶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释云。无记既寂静。何为恶业果。舍虽寂静。不违二故。得为恶果。不同禅定寂静。此无所能为。故通恶业感。余七转识设起苦乐。此识皆俱。以舍不违苦乐品故。若或苦乐不俱。于人天中。应不受苦果。以相违故。三恶趣中。应不受乐果。亦相违故。此中苦乐。皆是别招。故舍不违。
问。本识云何不与别境等五心所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