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凯发官网入口

某医云:为什么先用治疗阿米巴原虫的鸭蛋子等不效,而采用不治阿米巴原虫的药却有效,其故何也?答曰:中医治病的主要特点是辨证论治,此病从患者表现的证候看是一个少阳阳明合病证,故采用和解攻里取得了效果。鸭蛋子虽能治血痢,但其不可用于少阳阳明证,故应用此药不效而病情反重。

肾扭转

脉弦细数,舌红无苔,舌脉相较,知为阴虚,予养阴疏肝,柔肝止痛,愈

赵××,男,51岁。

右胁下剧烈疼痛,痛彻少腹阴茎,尿频而数40天。医诊肾扭转。先以西药治疗不效,后以中药活血止痛,针灸等相配合,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剧烈腹痛时轻时重,持续不止,小便频数之外,并见其烦躁不安,舌红无苔,脉弦细数。综合脉证,思之:腹虽剧痛,但不拒按,说明非实证也。舌红无苔者,阴虚有热也。脉弦者,肝脉也;细数者,阴虚有热也。合而论之,乃肝阴不足,肝脉拘挛也。治宜滋阴养肝,柔肝止痛。处方:生地15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10克,当归10克,木瓜10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元胡10克。

服药1剂,其痛稍减,继进3剂,痛减六七,后改予滋水清肝饮加减10剂,愈。

某医云:肾扭转用什么办法可使其转为正常?答曰:扭转者,筋脉为病也,但取其舌、脉,知其病机,病位,而予中药治之,其筋可伸,疾病可愈也。

痤疮

1.诸病多端,繁复多杂者,治宜宗脉

文××,男,24岁。

面部疙瘩,头痛,牙痛8年多。医诊痤疮、三叉神经痛。先予西药治疗2年多不效,继又予中药除湿清热、凉血解毒、清热泻火、活血逐瘀之剂近2年亦不见效。且近4年多以来,又发现两耳疼痛,咽喉肿痛。医诊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虽遍用西药、中药均不见效果。细审其证,头痛牙痛,耳痛咽痛,心烦失眠,耳鸣耳聋,口燥咽干,疲乏无力,痤疮满面,疼痛流脓,舌苔薄白,脉弦大而紧,右脉大于左脉。综合脉证,思之:《难经》云:“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何不从脉论治!因拟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解郁透邪。处方:黄芪15克,甘草6克,人参10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6剂,痤疮消减近半,心烦失眠,咽干咽痛好转;继服15剂,痤疮、咽喉疼痛,头痛牙痛俱减八九;继服30剂,诸证尽失。

2.察其色脉,知其为肝郁气结,湿痰内生,复感风邪,予疏肝解郁,调理三焦,和其营卫,愈

国××,男,2l岁。

面、颈、胸、背部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此起彼伏3年多。医诊痤疮。先用西药治疗1年不效,继又用中药清热解毒、除湿清热、凉血活血之剂近2年亦无效果。细审其证,除脸面,颈、前胸、后背有大量的密集或散在的丘疹,其色有的呈黑色,有的呈鲜红,有的呈暗紫,其形小者如针尖,大者如豌豆,甚至如樱桃大,有的合并有白色脓点,有的数十个密集在一起,有的则比较散在,且面色红赤,头晕头痛,心烦口苦,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思之:青年之人生机旺盛,稍有抑郁,内燃中火,三焦不化,湿热内生,复感风寒,结于肌肤,则生痤疿。此与《素问》“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同一意也。处方: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桂枝9克,茯苓9克,大黄10克,甘草6克,大枣5个,龙骨15克,牡蛎15克。

服药3剂,面部丘疹、粉刺、脓疱减少;继服3剂,面部痤疮消失,胸、背、颈部痤疮稍减;又服12剂,痤疮消失,愈。

某医云:《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王冰言其“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疖,微为痱疮。”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何者制其寒水,何者制其热怫内余?答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既理三焦以促水湿之郁解,又调荣卫以散表寒,除热怫之内余,因此可治痤疮之病。

传染性软疣

察病位,合脉象,思病因,其病得治

冯××,男,成。

上肢、躯干、颈项大量赘疣2个多月。医诊传染性软疣。先用西药治疗十几天不效,继用中药薏米熬粥服1个多月仍不效。细审其证,见颈项、前胸、后臂、背部有大量高出皮肤的赘疣,微痒,赘疣小者如小米,大者如高粱,别无所苦,舌苔白,脉浮弦紧。综合脉证,思之:病发于肌表,其病位即在肌表,前但用薏米无效,乃治表之功不足。今脉又见弦紧,弦者,肝脉也;紧者,寒也。证脉合参,乃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郁表。治拟和解少阳,散寒除湿。处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苡米30克。

服药6剂,赘疣全失,愈。

荨麻疹

1.正虚邪实,微风可除,若施巨风,助邪伤正

岳××,女,35岁。

大小不等的风团样损害,时发时止8年多。医诊荨麻疹。先以西药治疗4~5年无效,后以中药祛风散寒,燥湿活血,养血活血,清热凉血等剂治疗4~5年亦无效。细审其证,全身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样损害,搔抓时即片片出现,高出皮肤,奇痒,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且时见胃脘满痛,舌苔白,脉浮紧。综合脉证,思之:脉浮紧者,风寒也;腹胀满者,寒湿也。表里俱病,治宜祛风散寒,理气温中同施。处方:羌活3克,防风3克,荆芥3克,川芎10克,厚朴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藿香10克,清茶l撮。

服药4剂,痒疹大减,由每日发病1~2次,减为一周发病1次,且痒疹明显减少;继服10剂。追访2年,未见复发,愈。

某医云:此病余久用消风散治之,然每次药后非但不减,而且更加严重者何也?答曰:羌活、防风、荆芥用量均在10克以上,余仅用3克以下。医云:何以知之?答曰:此病已患8年余,正虚邪实,稍予祛风则伤卫阳而风邪反人,稍多补正则郁卫气,故余仅用羌活、防风、荆芥之微剂于补剂之中,使其祛邪而不伤正。今你用消风散而使病情加剧者,必重用祛风除湿之药,故知你必用羌活、防风、荆芥均在10克以上也。医云:果如是也。

2.脉缓病脾,脾虚夹风,实邪内结,治其太阴

耿××,男,成。

遇冷或食刺激性食物、饮酒后,即全身奇痒,起疹,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6~7年。医诊荨麻疹。先予西药治疗数年不效,继又予中药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散风除湿清热2~3年亦无明显改善。细审其证,除荨麻疹反复发作外,并偶见胃脘痞满不适,大便时干,舌苔薄黄,脉缓。综合脉证,思之:脉缓者,湿盛脾虚之脉也,脾虚、湿盛之脉又不见脾虚湿盛之内证。必所谓之太阴表证也,仲景于《伤寒论》太阴篇列桂枝大黄汤方以治太阴外感,何不予之。处方:桂枝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7个,大黄3克。

服药10剂,愈。

3.脾虚肝郁,清阳失升,风邪闭郁,寒热夹杂者,健脾疏肝,升阳益胃,疏风解郁始解

高××,女,46岁。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