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凯发官网入口

  滑,阳脉也。故其厥为阳厥,乃火极盛,如干之上九,亢龙有悔之象也,故用白虎。白虎考见前。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则非白虎所宜矣。手足厥寒,则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则阴血内弱,脉行不利。阳气外虚,故用桂枝、细辛以温其表;阴血内弱,故用当归、芍药以调其里;通草通其阴阳;大枣、甘草和其营卫。是证也,自表入里,虽曰传至厥阴,始终只是阳证,与寒邪直中三阴不同,故不用吴萸、姜、附辈,而用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尔。明者自得之。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去土)芍药(炒)桂枝(各三两)细辛(去土)甘草(炙)通草(各二两)大枣(廿五枚)吴茱萸(三钱,泡)生姜(六钱)

  论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此承上文言,虽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证候,若其人内有久寒,则加吴茱萸、生姜以散久寒而行阳气。曰久寒者,陈久之寒,非时下直中之寒也明矣。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净洗)芍药(六两,炒)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证未罢,而医下之,邪乘里虚,当作结胸,今不作结胸,而作腹满时痛,是属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耳。时痛者,有时而痛,非大实之痛也,故但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

  表证未罢,因误下而大实痛者,此方主之。

  大凡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误下以虚其里,则余邪乘虚而入,内作大实痛。曰大实痛,则非有时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药,而此则加大黄。加大黄者,取其苦寒能荡实也。

  论又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则夫俗医不辨虚实,而执方治病者,皆仲景之罪人矣!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附子(三枚)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者,亦此方主之。

  发汗遂漏不止,则虚其表而亡阳,阳虚则无以卫外,故其人恶风;小便难者,经虚腑亦虚,而膀胱之气不化,不化则不出,故小便难。汗多,表亡津液,则无以养筋,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风湿相搏者,风邪与湿邪相搏激也。然何以知之?若风邪为患,必分六经,今身体尽是疼烦,不能转侧,则无六经可辨之证,故知其风湿相搏也。与桂枝汤解在表之风,加附子以温寒湿。

  卷一 伤寒门第二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节)细辛(去土,各二两)附子(一枚)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此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故耳!盖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为表里,肾经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余邪未尽入里,故表有发热,真寒入肾,故里有脉沉。有太阳之表热,故用麻黄以发汗;有少阴之里寒,故用辛、附以温中。

  卷一 伤寒门第二

  黄连阿胶汤

  黄连(去毛,炒,四两)黄芩(一两,炒)鸡子黄(二枚,生用)芍药(二两,炒)阿胶蚌粉(炒,三两)

  少阴病,心烦不得卧者,此方主之。

  寒邪径中三阴者,名曰阴证,始终只是一经,不复再传。今自三阳经传来,虽至三阴,犹曰阳证。所以有传、有不传者,以阴静阳动也。少阴病者,有舌干口燥、欲寐诸证也。欲寐而不行寐,故曰心烦不得卧也。少阴者,水脏,水为热灼,不足以济火,故心烦。阳有余者,泻之以苦,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阴不足者,补之以甘,故用鸡黄、阿胶之甘;阴气耗者敛之以酸,故复佐以芍药之酸。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

  此证自三阳传来者,纯是热证。成无己因其下利而曰协热,因其用干姜而曰里寒。昆谓不然。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不能济火,火热克伐大肠金,故下利且便脓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涩,寒可以济热,涩可以固脱;用干姜者,假其热以从治,犹之白通汤加人尿、猪胆,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用芩、连,彼假其寒,此假其热,均之假以从治尔。《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正此之谓。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阴有寒,则干姜一两之寡,岂足以温?而石脂一斤之多,适足以济寒而杀人矣!岂仲景之方乎?噫!以聊摄之明,犹且昧此,则下聊摄者可知矣。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白头翁汤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伤寒热利下重者,此方主之。

  热利者,协热而利;下重者,下利频数而重也。药之为性,寒者能除热,苦者能浓肠。

  四件皆苦寒,故治热利而疗下重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四逆散

  甘草(炙)枳实(麸炒)柴胡(去芦)芍药(炒)

  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

  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甚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

  伤寒下之利不止,病在下焦者,此方主之。

  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虚其里,邪热乘其虚,故利;虚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无中焦之证,故曰病在下焦。涩可以固脱,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镇固,故用禹余粮。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之。若病在中焦而误与焉!虚者则二物之寒,益坏中气;实者固而涩之,则邪无自而泄,必增腹胀且痛矣。慎之!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甘草(各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干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旋复之咸,能软痞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气乘脾而作上逆,逆气于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论。

  卷一 伤寒门第二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黄芩(炒)甘草(各二两)黄连(三两)

  太阳表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证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