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秘密-凯发官网入口
名解: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6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7曲鬓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曲发。
穴义: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8率谷
别名: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收降湿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天冲
别名:天衢。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浮白
穴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头窍阴
别名:窍阴,枕骨。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名解: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
2)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寒。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12完骨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完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13本神
穴义: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14阳白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名解: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