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凯发官网入口
于理中丸中。加枳实。茯苓。附子。
按外台。崔氏。疗时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结满。两胁痞塞。胸中气急。厥逆欲绝。心胸高起。
手不得近。思与增损理中丸。(于本方中。加栝蒌根。枳实。茯苓。牡蛎。)正师胸痹人参汤之意。其效甚着。而王好古许国祯。则移崔氏之方。以治本证。亦善于变通者矣。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医心方。医门方。治胸中痞塞。短气者。或腹急痛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若气不下。加大黄。槟榔。取利为瘥。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圣济。治风寒客于肝经。膈脘痞塞。胁下拘痛。常欲蹈其胸上。名肝着。蹈胸汤方。
于本方。加桔梗。甘草。薤白。胸痹缓急者。(本草。图经引。缓上。有偏字。原本。诸本。并无人字。)
〔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为君。附子之辛热为佐。驱除寒结。席卷而下。又乌不胜任而愉快耶。
按周说似是。苡仁之用。能托郁结。况附子之雄烈。相合为散。比之前款诸方。其力最峻。足以奏功于燃眉之际焉。盖此缓急。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史记仓公传。缓急无可使者。袁盎传。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游侠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俱是系于一时切迫之谓。此足以证焉。
焦循雕菰集。罗浩医经余论序曰。其论本草。以神农经为主。而证以南阳之方。以薏苡主筋急拘挛。故金匮胸痹缓急者主之。用以健脾利湿。则失其义。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辑义。肘后。痛下。有五字。当作肘后。作三字。)
按诸逆。程氏以病证言。尤氏以病因言。二说俱通。魏氏曰。诸逆。兼有形无形之邪为言。与尤意同。伊芳泽信恬曰。悬牵。音义相同。悬痛。谓牵急而痛。肘后可证。又巢源。有心悬急懊痛候。千金养胎篇。有腹满悬急。心下悬急之文。亦并悬牵通用之征也。斯说为核。(三国志管辂传。有心中悬痛文。)
九痛丸方(原本。诸本。附子三两下。有炮字。)
〔余述〕本篇。题云胸痹心痛。而首条。则二证并论。其他诸条。皆为胸痹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心痛彻背。不过言心胸痛甚。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前注犹以为胸痹。)心痛。则仅乌头赤石脂丸一方已。故二证之辨。难就而可考。以臆测之。胸痹其痛颇泛。
心痛其痛殊紧。胸痹则病浅。心痛则病深。盖二证中。更自有轻重之别。而其实似无大异同。故胸痹之方。足以治心痛。至真心痛。则固属不治。仲景略而不言。殆以此也。短气一证。病属上焦。故亦连类并及者欤。
卷上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
按此条证。寒气壅闭。即大黄附子汤所主。宜称之实。而言为虚寒者。虚。犹虚烦之虚。非虚衰之虚。盖指无形之寒气。对水饮结聚有形之寒而言也。(虚烦义。宜参伤寒论述义。栀子豉汤条。)又程氏注稍不了。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
按四十八难曰。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杨玄操注曰。轻手按之则痛。为外实。病浅故也。重手按之则快。为内虚。病深故也。重手按之则痛。为内实。病深故也。轻手按之则快。为外虚。病浅故也。凡人病按之则痛者。皆为实。按之则快者。皆为虚也。难经本为有痛立言。而玄操注。亦与此条相发。
又按阳明篇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其意正与本条互发。以见证虽似可下。其白苔者。邪未结实。黄苔者。始为热实。乃黑苔之为实。可以知也。且此条。示以按腹知虚实。以验舌辨寒热。而后宜议攻下矣。要之诊察之大法。莫不可从此条而扩充焉。
病者痿黄。(脉经。胸中。作胃中。利上。有下字。)
寸口脉弦者。(巢源。作寸口脉双弦。则胁下拘急。其人涩涩而寒。)
夫中寒家喜欠。
按中字。金鉴为平声读。其他诸注。皆为去声读。盖此中寒家。言素禀阴脏。动易感寒者。然则二说并存为佳。
又程氏谓寒郁于肺经而为热者。似欠稳当。灵口问篇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又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辨脉法曰。客气内入。嚏而出之。
病腹满。发热十日。(本草浓朴条。图经引云。又浓朴七物汤。主腹痛胀满。按此与千金同误。)
按金鉴曰。饮食如故。胃热能消谷也。存考。
浓朴七物汤方(图经引。枳实上。有大字。桂枝之枝字无。)
附子粳米汤方按弟子村田精一曰。此方。与白虎汤。及加人参加桂二汤。桃花汤。并用粳米。而其煮法。不云至几升。盖是以米熟为度。不必期至几升者。恐非有脱文。浓朴麻黄汤。煮小麦熟去滓。亦是一辙。此可以备一说。仍存之。
圣惠。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气欲绝方。
于本方。加川椒。干姜。桂心。
浓朴三物汤方(本草浓朴条。图经云。张仲景治杂病。浓朴三物汤。主腹胀脉数。浓朴半斤。方后。有腹中转动。更服。不动勿服十字。)
大柴胡汤方(黄芩二两。原本。诸本。并作三两。)
腹满不减。
伤寒补亡论曰。减不足言者。言不甚减也。论言。太阳发汗不彻。不足言。与此同意。俗语所谓不济事者。是也。
心胸中大寒痛。
按出见有头足上下。句上。上声。下。去声。尤氏以出见有头足。为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谓蜀椒干姜。
温中下虫。误甚。
大建中汤方(蜀椒去汗。类聚。无去字。)
大黄附子汤方按此条证。固属寒实。故大黄附辛。相合成剂。性味融和。自为温利之用。如附子泻心汤。则其证表寒里热。
故别煮附子。而功则各奏。故同是附子大黄并用。而立方之趣。迥乎不均。徐氏说未确切。盖温利之剂实以桂枝加大黄汤。及此汤为祖。而温脾等诸汤。皆莫不胚胎于此二方矣。
赤丸方按本草。丹砂黑字云。作末名真朱。
寒疝绕脐痛。(沉紧。类聚。亦作沉弦。)
按素问经脉别论。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阴阳别论。魄汗。辑义误写作白汗。又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魄白音通。)
乌头煎方(宋本外台熬。作炮。无去皮字。白蜜二斤。方后。上以水三升。煮乌头取二升。去乌头内蜜。
煎令水气尽云云。不可一日再服。作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按程氏曰。治下焦之药味不宜多。多则气不专。此言。本于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之说。殆不免拘泥。
又按陶氏本草序例曰。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千金方。治风历节。防己汤方后曰。凡用乌头。
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据此。宋本外台。不必是。其不咀。岂嫌熟烂相和乎。
本草。图经云。崔氏。治寒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以乌头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
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干。捣筛。又以熟蜜丸。冷盐汤吞下二十丸如梧子。永除。又法。用煎乌头蜜汁。以桂枝汤五合解之。饮三合。不知加五合。其知者如醉。以为中病。
寒疝腹中痛。逆泠手足不仁。
按乌头煎证。寒气专盛于里。此条证。表里俱寒壅。是所以有须于桂枝。灸刺诸药不能治。是言病势之剧。套法不能得治。不言灸刺诸药之误措。徐氏以为是或攻其内。或攻外。邪气牵制不服。似欠稳贴。(辑义徐注。为阳所客。客字。宜作容字。)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