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义疏-凯发官网入口

大士一切普度声闻止在眷属此制自度。序事三重。一非亲应度二是亲应度三举非结过。初重可解。前明想念如亲即制令忆慈观。如大经明习九品七品等。第一使上怨等于上亲。大士应与资身之益及资神之利。在文易见。若父母下第二是亲应度。大士前人后己故亲在后。准前亦应有三今止明资神之益。如是下第三总结。指灭罪品中广明。第二十一嗔打报仇戒。既伤慈忍方复结怨故制也。外书有二途。一是礼之所许。二是法之所禁渐教故也。今内经悉禁。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序事三阶。初制不应报仇。谓以嗔打报嗔打。非谓应以德报怨。尚不应畜下第二举况。而出家下三举非结过。奴婢出家菩萨不得畜在家得畜。而不应非理打拍。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慢如高山法水不住。有乖传化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大士常应咨请。声闻是应请者内怀憍慢不请方犯轻失。序事三阶。一自恃憍慢即是兼制。言始出家者。染法未深多有自举。解者未有正。自恃聪明者于余事有知。其法师者下二出慢之境。小姓卑陋所以起慢。实自有解是故不应。而新学下第三举非结过。第一义者菩萨胜法皆名第一义。此戒与前第六戒同制不请法以心为异。前制懈怠不请此制憍慢不请。若慢心不往听应同此戒。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乖教训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序事三阶。一求法之人远来问道。文中俱序。初新学菩萨已受戒竟。远来听法。法主言非己师恃解恃势轻慢心不好答问。使义理隐没颠倒法相故犯。若千里内无师于佛像前自誓受。必须见好相方得。二师师相授不假见相。生重心故。若法师。此二法师自恃所以兴慢。而新学下举非结过第三句也。彼远来问义倚恃憍慢不好詶对故犯。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不务所务不应学者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常应大乘在先不限时节。声闻五岁未满五法未明。若学失所非急犯第七聚。此外不制以自修自满故。序事三阶。一应学而不学。有佛经律大乘法者通举菩萨藏。正见者谓万行之解。正性者谓正因性。正法者谓正果性。修万行从因至果此是要知。而今反不勤学而反学二乘外道数论等。是断佛性此第三举非结过。习小助大不犯。为伏外道读其经书亦不犯。菩萨若拨无二乘亦名为犯。若学二乘法为欲引化二乘令入大乘不犯。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自损损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既未持众不制。序事三阶。出众主凡五种人。以初句为两方便成六人。律中有十四人如律中说。此略举六人。应生下第二应。应有三事。一事慈心谓欲与众生乐。二善和诤讼谓如法灭诤。诤有四。毗尼有七。应如法除灭不得差违。三善守三宝物。应事施用不得差互。而反乱众第三不应。但举后两句不举不生慈心。此二事即是无慈。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僧次请僧不问客旧等皆有分。而旧人独受不以分客乖施主心。贪利故制。此戒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未知僧事不制。序事三阶。一有客来至。文中虽道菩萨比丘。若声闻僧预利养分亦同其例。先住下二应。应有二事。一礼拜迎接给僧卧具等。二应依次差僧。言卖身供给举况之辞。而先住下第三不应。不应中但举不次差僧据后以兼前。若不与僧物分不迎接亦同此制。若知僧次的至彼人不差而旧但犯轻垢。以临差时界外或有来者未专有分故。差竟而旧与余人。余人知尔能差及所差并是盗方便。后得施家食嚫五钱入手各结重畜生无异。或云此为不差僧次戒。差僧次有六种如律中说。第二十七受别请戒。各受别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十方僧失常利施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在家二众无此利未制。大小乘不同。菩萨僧。一云。凡斋会利施悉断别请。若请受戒说法见机。或比智知此人无我则不营功德。如此等不制。二云。从四人已上有一僧次不犯。都无者被制。文意似前解。序事三阶。初标不应。而此第二释不应意。施主修福法应广普。当知利施本通十方。由汝别受故十方不得远有夺十方之义是故不应。八福田下此三结不应。八福田并有应得僧次义。如佛应迹为僧等。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阇黎。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然三藏中佛恒受别请而不名犯。一佛是上福田不减等心之福。二此土秖有一佛无有夺余中义。第二十八别请僧戒。分别是田非田如经德王品。当知是心则为狭劣失平等心。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道俗菩萨请僧斋会。一云。都不得别请悉应僧次。的请一人便犯。二云。一食处莫问人数多少止请一僧次便不犯。都无则制。若悉请者益善。文意似如前解。序事三阶。一标应。而世人下二释应意。明次请虽得凡僧有胜的请圣僧也。他云。五百罗汉不及一凡僧。此就心边不论田也。若别请下三不应。不应同外道异法。不随佛教即乖孝道。七佛者并在此土应化迹在百劫之内。长寿天皆所曾见故多引七佛证义。欲使信者易明。过去九十劫初有一佛。名毗婆尸。亦维卫。中间诸劫无佛。至三十一劫有两佛。一名尸弃。二名毗舍婆。亦言随比。第九十一劫名贤劫。千佛应出四佛已过。一拘留孙。二拘那含牟尼。三迦叶。四释迦牟尼也。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大论云。贪心发身口名为邪命。文列七事例同者皆犯。乖净命也。序事三阶。一恶心为利拣见机益物。二列七事。三举非结过。即是无慈故犯。声闻邪命凡有四食。方仰及下等四。此中五事通前四食。一贩卖女色。二手自作食通制道俗。三相吉凶俗人如相以自活不犯道一向制。四咒术。五工巧。六调鹰方法。此三事于物。无侵如法自活。在家不制出家悉断。若净治救无所希望不犯出家亦开。七和合药毒杀人犯罪。第三十不敬好时戒。三斋六斋并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宜修善福过余日。而今于好时亏慢更犯。随所犯事随篇结罪。此时此日不应不知加一戒。一云。七众俱制皆应敬时。二云。但制在家。年三长斋月六斋。斋本为在家。出家尽寿持斋不论时节。序事三阶。一总举犯戒。凡有所犯皆言行相违乖反正真皆谤三宝。于六斋日下二所敬之时。谓六斋三长斋等。作杀生下第三更举所犯结过。杀生劫盗略举初二重。破斋者谓非时食等。优婆塞戒云。六斋日三斋月受八戒持斋在家菩萨应行此事。如是十戒第三总结也。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见有卖佛菩萨形像不救赎。损辱之甚非大士行。应随力救赎不者犯罪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赎声闻见父母不赎犯第七聚。经像不见制。序事有三。先能卖之人谓劫贼。所卖即佛菩萨形像。此有父母有大慈故。而菩萨下第三正应救赎也。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此有六事远防损害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序事凡列六事。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斗丈尺短者亦从此例。三因官形势求觅钱财。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此等六物皆有损害。不应畜损伤之事也。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凡所运为皆非正业。思想觉观有乱真道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同。序事三阶。前标不应。恶心拣去见机。二列事。三总结。列事大列成五。第一两事不同观看道俗同制。第二若为自娱道俗同不得作不得听。若供养三宝道俗同开。第三八事不得杂戏。第四六事不得卜筮为利。此道俗等俱制也。第五使命。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乖本所习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以习各异欲背大向小心计未成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计成失戒在第十重戒中说。此戒所制不欲背大正言小乘易行。且欲断结然后化生。序事有两。一应。应念。大乘略举三事。一护大乘戒凡举两譬。一金刚取坚义。浮囊如大经。草系出因缘经。二生大乘信。三发大乘心。若起下二不应。不应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为外道。若权入此道为化非所制也。第三十五不发愿戒。菩萨常应愿求胜事。缘心善境将来因此克遂。若不发愿求善之心难遂故制。七众同大小异所习不同故。序事三重。一出愿体。二应三不应。一愿体有十事。
2 3 4 5 6 7 9 11
#佛藏 #四库全书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