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人才和才人-凯发官网入口
《孟子与离娄》人才和才人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
曰:「昔者。」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孟子说了「人之患,好为人师」之后,接着叙述他教育学生的一段故事。看了这段故事,令人想到人才与人品修养之难。
佛学上经常说到的三个观念,就是见地、修持、行愿。修持佛法首先重「见地」,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普通说的要有高见;在理上清楚了,才能说到「修持」;然后才能说到起用,也就是「行愿」。这三个步骤,几乎包括了全部的佛法。
关于见地,也就是人才的人品修养,那是非常难得的。假如清楚了解这种修养不易的道理,则对于历史、现代,乃至于未来的世事发展,都可以看清楚了。
常听到人说「人才难得」,我并不十分同意这句话。实际上处处是人才;根据逻辑来说,人人都是人才,是人就是才。纵然有的人很笨,也是「笨才」,因为第一他是人,第二他有一个长处——很笨,就是才。假使很会绘画,是艺坛人才;文字写得好,是文坛人才,所以处处是人才。
然而,要想求到「才人」可就难了。过去非常注重才子,大家以为才子一定文章很好,但并不如此,才是包括多方面的,像周公、孔子都是一代才人。所以「人才」与「才人」这两个名词的定义不要混为一谈。人才处处有,但某行、某业若求一个「才人」可不容易,千古以来没有几个才人。
清朝一位名史学家,也是才子的赵翼,他的诗说:「到老方知非力取」,就是慨叹才人之难得。他和袁枚齐名,又是同乡,可是在学术上他是反对袁枚的。据说有一次,他一张状子告到县里,控告袁枚为「名教罪人」。县长接到这张状子,感觉十分为难,因为赵翼和袁枚两人都是前辈,都名满天下,而且功名都比自己高;所以对这场官司无法处理。最后只好出面请客,请两位老前辈不要闹下去了。
赵翼的诗:「到老方知非力取」,意思是说累积几十年的经验下来,知道不论自己多么努力,也不能完全做到;「三分人事七分天」,要三分的努力,更要七分的天才,才能成功。所以我们希望国家多出才人才好。
现在教育普及了,大家都有了一般的基本知识,但自己能否成为一个才人,那还要在学问、道德、修养各方面多去培植自己,才有可能。
孟子的学生乐(音岳)正子,原来在鲁国做官,有一次鲁平公要去看孟子,被一个小人说得搁下来了。乐正子曾经打抱不平去质问过鲁平公,并且告诉孟子鲁平公不去的原因。孟子听了就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我和鲁侯见不到面,那是天意。
子敖,就是王驩,齐王的嬖臣,为昼邑的大夫。前面说过,孟子曾为齐国卿,奉命出使滕国,担任吊滕王丧的特使,当时也派王驩当副使。他们虽然朝夕相见,可是在来回的路上孟子却不大和他说话,很不以王驩为然的。
现在,乐正子大概也到齐国,当起子敖的「主任秘书」或「顾问」之类的职务了。有一天来拜访老师孟子。孟子说:「子亦来见我乎」,就是说老弟!你也来看我呀!这句话很不是味道,听起来很难受。他上面说过「人之患,好为人师」,现在他自己也端出老师的架子来了。这里这个「乎」字,深含了责备的意思,也相当于现代语言说:你不必来看我,你忙你的吧!或者说:你居然也来看我了。
乐正子听了很不满,于是说:老师!你怎么这样说呢!我可受不了啦!你老人家不要这样说嘛!
孟子说:你来几天了?等于有学生从国外回来,不去看老师,一直等到又要走了,临上飞机才到老师那里转一下,只是敷衍,还说:老师!我这次回来实在太忙了,所以今天才来看你。老师只含蓄地说:你忙,不必来看我!就是这个情况。当学生的连普通的礼貌、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老师又怎么会稀罕这样的学生是否来看自己呢!
乐正子被孟子问到来了几天了,很不好意思,只说「昔者」,前些日子来的,不敢说出确切日期。
于是,孟子说:前些日子?可见你来了不止一天两天了,已经来了很久了。我问你怎么今日也会来看我,天地君亲师,我总归是你的长辈,你早一点来看我并没有错呀!
乐正子还要辩解,并且说:不是不尊敬老师,因为那时住的地方还没有安顿下来,所以没有来。反正是乱扯一通,想掩饰自己的过失。
孟子说:你一定要住定了以后才来看我吗?乐正子最后说:老师!我错了,请你原谅我一次。可见孔孟之道非常讲究这个「礼」字,这就是对待长者之礼。
孟子又继续对乐正子说:你为什么跟王驩这样的人做事呢?为了生活?为了待遇吗?想不到我平常那样教你,你还是学不会。难道做学问只是为解决吃饭问题吗?为了吃一口饭,什么事都可以干吗?
孟子这是骂乐正子,他是现代所谓的古人。现代的人可就是生活第一,把孟子的这种教训先搁在一边了。古人有两句话:「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作先生」,没有办法,只好来教书。虽然今日极力提倡尊师重道,而真正尊敬老师的,只有国民小学的学生。程度越高,尊师重道的精神就越差,到了大学哪有尊师这回事!所以,今日社会风气,若希望尊师重道,谈何容易!
在制度上本来就是问题,老师上课拿钟点费,规规矩矩讲一个小时就走了。这是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买卖契约性质的。古人教育子弟,不是为了钟点费,而是负了教育的使命,教育子弟毕生做大人、正人。古人为师的,当然不像现在这样,一大批一大批地教,视学生如雇主;古人是视学生如子女,学生视师长亦如父母。这种精神如何恢复?是否能恢复?很难预料。从来未见有人挽回过历史,所以如何挽回、该不该挽回,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我们要新旧交流,如何交流?水掺进牛奶里,掺多了水就不是牛奶了。
在《孟子》这里,也可以看到师道的尊严,以及孟子为人师表的精神。既然为师,就不怕反对,不怕反感;如果弟子不对,就要指责他,不管他是什么地位。这时候,乐正子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他居然还会去看孟子,已经了不起了。可是,孟子这位老师仍然毫不客气地教训他,就像禅宗的教法一样,进门就是一棒。后来他越说越不对,乱棒就打下来了,一直打到底,最后骂他:你为了吃饭,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从这一段,我们就看到古代师道之尊严。现在有的人,看到学生地位高了,自己反而哈腰求全、礼敬学生了。所以,尊师重道,不能只要求学生,为人师表的人还要自己保持自己的尊严,要有师道的风范才行。
#孟子与离娄 #南怀瑾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