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教理(2)-凯发官网入口

《禅海蠡测》第12章禅宗与教理(2)

12.2、禅须通教

参禅之辈,甚有蔑视教理,视三藏十二分教,皆为剩语,摭拾谚语村言,巧立名目,如以三关称之曰:“雁门关、山海关”等类,惊世骇俗,借以鸣高。若斯之徒,落知见愚,殊足叹惜!后世宗门竞相传习曰:《法华》、《楞严》,把本参禅,以此二经,为禅宗所据宝典,与初祖之授《楞伽》,六祖之授《金刚经》,尤有进焉。既或熟习之矣,而与三论、成实之言,唯识华严天台之学,诸多未解。然则纵悟此心,便同于佛,而三祇劫论,菩萨五十三位,天台之三止三观,华严十重玄义,唯识家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中如帝网重重,如何同异?如何相印?皆当一一透过,一有滞碍,何得云然。如笼统颟顸,自招罪过,反不如依教奉行,踏实修行为是,何事参禅。尤其当今之世,百家学说争鸣,甚于印度佛在世时,与吾国春秋战国时代。不能温故而知新,融通诸说,徒知“乾矢橛”、“麻三斤”、“云门饼”、“赵州茶”,老死语下,称佛山中,则吾佛之所寄望于荷担大法,嘱咐正法眼藏者,又何益于众生耶!多闻慧解,固为所知障,但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文字因缘,虽曰习气,而亦通于般若,彰明文彩,舍此谁寄!

例如六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宗门风行此语,传诵千古。今试思六祖所谓心动,为指此意识之心,抑另有其义?如指此心,禅宗之徒,用功得至身定心空,万缘都寂,其他外境之风动也好,幡动也好,与我了不相关,即自肯曰:我已明得六祖之意,已明此心矣。苟如此,禅宗之所谓心,只为第六意识之识心耳。纵饶此心无念无动,而外境外物之风幡,依然在动,与我又有何涉?如曰本不相涉,则万物一体之说,山河大地,宇宙万法皆为阿赖耶识所变。《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是何解?风幡既未外于宇宙,此心纵然不动,风幡仍在飞扬,如认到此为是,则禅宗之所谓心法者,止属现代心理学之一部分,又何得为超三界外之无上妙法耶!此时风幡与心,与华严法界、涅槃妙心、唯识法性等学,又如何沟通?即使理无碍矣,又须事理无碍,证此风幡心动之极,又复如何?若此类课题,宗门中公案,比比皆是,一有未透,且莫妄说明心。

佛语心者,有时指宇宙万法本体,称谓心名。有时指此妄念,亦名为心。此因翻译名言,偶有疏忽。且文字语言,往往不能表达深意,故贻淆讹之误。例如马祖有时云:“即心即佛。”有时云:“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亦不是物。”复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凡此等等,如以知解诠通,则可用几何算法,求出答案,亦知此所谓心者,非指第六意识之心也。所谓此心,实心物一元之本体心也。悟者,悟此心之用,证者,证此心之体。体用皆如矣,然后或摄用归体,或摄体归用,任运作为,终合于道。故云:修行法门有二种:一从法界归摄色身。一从色身透出法界。从法界摄色身,《华严》尚矣。从色身出法界,《楞严》诸经有焉。虽然用此求知,仍为解悟,与宗门之证悟,相距岂止十万八千里而已。

三藏十二分教,论为疏释经律之学。主于论者,未可数典忘祖,若独以此如海经藏,分类排列,融通诸经语句,取以经注经方法,则求得知解总和,足可通诠诸法矣。何待创立知见,别尚玄奇乎!

佛法本体之论,借用名词言之,略如《华严经》以本体为真善美之极致。宇宙万有,皆为本体起用中生生不已,互为因缘,法尔(自然)如此,涵盖无遗。《涅槃经》以本体为真常寂住,原始返终,不出其位,宇宙万有生灭不停,皆涅槃寂静中之如性,本无来去也。《起信论》则以真如本体,起用为生灭,生灭迁流,真如泊然,一切真妄皆为如来藏中之同体。《楞严经》则以本体圆明,含裹十方,宇宙万有之起用,为本体之病态,如空花翳眼,须教返本还元。他如唯识唯心,则言认识之变态。根尘色法,以指心理之愚妄。真如本性、涅槃妙心,统称本体之别名。般若菩提、转识成智,或谓正觉之了了。凡此之类,不尽例举。

禅宗之证悟本性者,即证心物一元之本体也。及其至也,方得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然有一体性可立,已属教乘所摄,能立则能破,循因明辩法可诤,见滞笙象,则非宗旨。及乎心超象外,知有机先,物我两忘,人法透脱,如如亦扫,非言语文字表示动静之可及,亦不离一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终使释迦掩室于摩竭,维摩杜口于毗耶,一会拈花,只当游戏耳!复何言教之可资哉!金圣叹云:“达摩大师,用条短秤,一喝便了;六十四卦钉作长秤,这句在我此卦前,这句在我此卦后,花拳绣腿,一路短打,又手松脚快,捉摸不定,大易之文也。”可谓深得禅宗与教相之妙评矣。

#禅海蠡测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